政法机关有力之举换来全方位平安
本报记者 蔡长春
平安既是最美丽的颜色、最温馨的符号,又是最温暖的祝福、最殷切的期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平安建设为主题的“苏州会议”“杭州会议”“武汉会议”“大连会议”“南昌会议”相继召开,各级政法机关勠力同心砥砺前行,以人民群众对平安的需求为导向,全面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影响社会安定的问题,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筑牢了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根基。
打击违法犯罪成效凸显
2014年8月7日,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刘汉、刘维等上诉案公开宣判,维持一审对刘汉、刘维的死刑判决。该案的审判,彰显了党和国家打黑除恶、严惩暴力犯罪的坚定决心,也为我国依法惩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树立了典范。
同年1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努力建设平安中国。11月3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的深化平安中国建设会议强调,要把平安建设放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大局中来谋划,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从维护食品安全到打击网络犯罪,从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到打击黑拐枪、盗抢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5年来,政法机关采取的一系列有力之举,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全方位的平安感受。
针对黑恶势力新动向,江苏、内蒙古等地立足系统治理,健全对涉黑涉恶高危人员监管、防控机制,完善犯罪线索举报、移交制度,防止其坐大成势;针对“两抢一盗”犯罪,河南等地完善情报、侦查、技术一体化作战机制,以专业、灵活、高效的组织形式应对犯罪职业化,维护了一方平安稳定。
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村霸”和宗族恶势力横行乡里问题突出。2017年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依法惩治“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犯罪积极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意见》,各地依法惩治“村霸”和宗族恶势力刑事犯罪,突出打击为“村霸”和宗族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职务犯罪。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理念在转变、格局在完善、能力在增强,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稳步上升。
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杀人、爆炸、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和非正常信访、群体性事件数量持续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保持在90%以上。2016年,我国每10万人中发生杀人案件0.62起,是世界上杀人案件发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各种电信网络诈骗手法不断翻新、花样百出,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为切实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政法机关连施重拳。
仅2016年,全国公安机关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8.3万起,同比上升49.6%,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损失同比下降10.9%;最高检、公安部先后两批次挂牌督办62起重特大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两高一部”联合发布电信网络诈骗刑案司法解释,明确严格控制适用缓刑范围,严格掌握适用缓刑条件,打击震慑效果十分明显。
传销犯罪案件名目繁杂、持续多发,波及范围广、涉及人数多,公安机关持续开展打击整治。今年1月至9月,全国公安机关共立案侦办传销犯罪案件5983起,同比上升118.5%,涉案金额近300亿元。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事关千万家庭的幸福平安。今年以来,公安部组织各地公安机关持续深入开展以食品领域为重点的打假“利剑”行动,零容忍、出快手、下重拳,上半年各地破获食品安全犯罪案件3500多起,有力守护了群众餐桌子的安全。
防范风险能力不断提升
当今世界已进入风险社会,我国国内风险因素也日益突出,新隐患增多,各种潜在危险源大量存在。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至高境界,就是实现对各类风险预测预警预防。
2016年10月10日至11日,在江西南昌召开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把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5年来,各级政法机关将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域从“后置”变为“前置”,从“被动”转为“主动”,努力实现从被动应对处置向主动预测预警预防转变,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公共安全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是社会安定的风向标。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维护公共安全的骨干工程。
2015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出全方位部署。9月23日,在辽宁大连召开的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强调,要主动适应新形势,以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手段创新为动力,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提高维护公共安全能力水平。
各地通过大力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建了公共安全网基本框架,对防控好公共安全风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极大提升了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
福建、江西、重庆等地探索建立社会稳定指数信息系统,通过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对案情、社情、舆情等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实现了对各类矛盾风险的预测预警预防;江苏、广东、山东等地加强各类公安信息系统和指挥调度平台的深度整合、集成应用,努力实现情报研判、决策指挥、联动处置一体化,提高了打击效能和整体防控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推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互联网应用建设,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雪亮工程”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如今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落地生根,成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大重要利器,照亮了百姓平安路。
经济风险是基础性风险,是诱发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的突出风险源。其中,经济犯罪是滋生、放大经济风险的重要因素。
各地深入研究经济运行新趋势,重拳整治经济金融市场乱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处置得好,必须早发现。上海、江苏等地成立金融安全防范打击机构,完善跨地区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了金融风险发现、预防能力;山东等地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可疑资金和人员的监测和预警,避免群众财产安全蒙受损失。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演进,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发展渗透、融合、驱动作用日益显现,带来的风险挑战日渐增大。
各地打破以传统办法对付网络犯罪的思维定式,深入研究网络黑灰产业链产生蔓延特点,完善全产业、全链条打击整治机制,提高线索发现、全程追溯、证据固定、依法打击能力,以立体防控链摧毁犯罪产业链,坚决把网络犯罪高发态势压下去。
有效化解大量矛盾纠纷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期,社会矛盾数量多,跨界性、突发性强,防范化解管控难度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积极投身到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化解工作中,5年来共排查矛盾纠纷1472万次,预防矛盾纠纷997万件,化解矛盾纠纷4646万件,把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筑牢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同时,各地大力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创新,在熟练运用人民调解、专业调解、行政调解等调解手段联合化解矛盾纠纷的基础上,通过融入科技、文化、心理等要素,不断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能力,有效保障了群众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以科技为支撑,四川眉山打造出一个全新的矛盾纠纷网络调解平台,创新实现了矛盾纠纷在线辅导、在线调解、网上分流、在线申请司法确认及电子送达、在线接访,方便了人民群众,提高了纠纷解决效率;江苏南京公安机关通过创新民意跟踪监测机制,全面建立“民意110”,用数据说话,逐步形成了集主动发现问题、受理投诉、整改反馈、跟踪问效、深度研判为一体的南京公安民意跟踪监测机制。
安徽桐城创造性地将倡导“六尺巷”典故所蕴含的礼让文化与辩法析理相结合,率先在法院系统应用于司法实践,通过“听、辩、劝、借、让、和”六步走法则,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江西省宜丰县在村党组织中推行“村民说事”制度,党员干部群众以“说事会”的形式,围绕本村的大事小情,进行民主商议、科学决策、承办落实和效果评价,实现了群众心气更顺,干部干劲更大,工作合力更强,发展后劲更足。
江西赣州自2016年起全面推进“心防工程”建设,在基层综治中心建设“心防工作区”,设立谈心室,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引入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入驻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做到了群众心理问题“有处询”“有人询”;黑龙江哈尔滨将高等法学教育“法律诊所”模式嫁接于社区,发挥地校合作优势,联合驻哈10多所高校,在全国首创了“法律诊所建在社区、法学专家走近群众、打造第三方调处矛盾平台”的新模式。
2013年10月11日,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50周年大会在浙江杭州召开。50年前,浙江枫桥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
50年来,枫桥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就地解决问题”的基本精神不动摇,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枫桥经验”,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浙江舟山则通过吸取“枫桥经验”精髓,将其从陆地应用到海上,该市普陀区实行区、镇、村三级联动,以船队为单位聘请了多条“调解船”,聘用有一定威望的“船老大”担任海上调解员,经培训后上岗,及时、就地解决矛盾。
此外,各地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全面落实排查、化解、稳控措施,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川等地运用大数据对社会矛盾进行研判、预警的做法,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常态化排查发现机制,对排查发现的社会矛盾逐一落实工作责任,努力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山西永济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总揽经济社会发展、源头预防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建立了市、镇、村三级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彻底改变了“项目一上马,矛盾跟着来”的局面。
平安建设之路没有尽头。如今,各地在原有平安建设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力,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人防”“技防”融会贯通,不断增强社会治理合力,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上了一个新台阶。
本报北京10月10日讯
制图/孟绍群